11-18-2014 晨更(徒8:1-25)

使徒在耶路撒冷聽見撒馬利亞人領受了神的道,就打發彼得、約翰往他們那裡去。兩個人到了,就為他們禱告,要叫他們受聖靈。因為聖靈還沒有降在他們一個人身上,他們只奉主耶穌的名受了洗。(徒8:14-16)

默想:
使徒彼得、約翰從耶路撒冷來到撒馬利亞,為了是要叫他們受聖靈的嗎?

回應:
彼得、約翰兩個人到了撒馬利亞,就為他們禱告,要叫他們受聖靈。這節聖經的英文(KJV) 翻譯是they were come down, prayed for them, that they might receive the Holy Ghost。

聖靈是隨己意分給各人的。使徒沒有資格來支使聖靈。所以,使徒們下來不是為了分賜聖靈給撒馬利亞人。那他們來的目的是什麼呢?

從前猶太人和撒馬利亞人彼此交惡,互不往來。此次使徒們聽說撒馬利亞人領受了神的道,就派遣彼得、約翰去撒馬利亞,為的是要察看實情並且接納他們。結果,彼得、約翰來到撒馬利亞,親眼看見聖靈的工作。藉著這次的訪問,聖靈教導了彼得、約翰ㄧ個功課就是→外邦人信主並不需要受割禮,也不要守安息日這些律法規條。人是因信得救的。

短期宣教對信徒的靈命是有益的。因為聖靈在各教會和各肢體都有奇妙的工作。所以,參加短宣的信徒靈命都會進步。

禱告:
主啊!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人。阿們。

11-17-2014 晨更(徒7:44-60)

其實,至高者並不住人手所造的,就如先知所言:主說:天是我的座位,地是我的腳凳;你們要為我造何等的殿宇?哪裡是我安息的地方呢?(徒7:48,49)

默想:
為甚麼司提反要敘述「聖殿」的歷史並說明神不住在人手所造的殿中呢?

回應:
司提反敘述「聖殿」的歷史為要回應那些假見證所提出的控告。他們控訴他說:「這個人說話,不住地糟踐聖所和律法。」(徒6:13)

有關聖殿部分,司提反回答說→聖殿是給以色列人敬拜神的地方,神並不住在聖殿裡。因為神曾說:「天是我的座位,地是我的腳凳;你們要為我造何等的殿宇?哪裡是我安息的地方呢?這一切不都是我手所造的嗎?」

有關律法部分,司提反回答說→以色列人受了天使所傳的律法,竟不遵守。他們和他們的祖先同樣都是硬著頸項、心與耳未受割禮的人。

以色列人聽了司提反的答辯極其惱怒,ㄧ擁而上把司提反推到城外,用石頭打死他。從他們激烈的反應看來,司提反是擊中了他們的要害,他們才是真正糟踐聖所和律法的人。這回答使得他們忍無可忍。

禱告:
見證人的原文就是殉道者。司提反成了教會的第一位殉道者。那時,天開了,你親自的站起來迎接司提反返回天家。歷代以來這情景鼓舞了不知多少信徒前仆後繼的走上這條榮耀的道路。成為你的見證人,成為你國度的得勝者。主啊!我羨慕作個得勝者,這是我的禱告。阿們。

11-15-2014 晨更(徒7:20-43)

主對他說:『把你腳上的鞋脫下來,因為你所站之地是聖地。我的百姓在埃及所受的困苦,我實在看見了,他們悲歎的聲音,我也聽見了。我下來要救他們。你來!我要差你往埃及去。』這摩西就是百姓棄絕說『誰立你作我們的首領和審判官』的;神卻藉那在荊棘中顯現之使者的手差派他作首領、作救贖的。(徒7:33-35)

默想:
司提反為甚麼要講摩西蒙召的這段歷史呢?

回應:
司提反被猶太人誣告說他謗讟摩西和神的話。司提反想告訴這些猶太人說真正敵檔摩西的是以色列人。雖然神早已明白的告訴他們說摩西就是那位祂要興起的先知,但是以色列人他們還是硬著頸項悖逆神。

摩西的蒙召是何等的清楚,他蒙神揀選、又蒙神差遣並且領ˇ以色列人出埃及行了許多的神蹟奇事,在西乃山更從神那裡領受了活潑的聖言。但是,以色列人卻不肯聽從他,反而棄絕他,心裡歸向埃及。其實,今日的教會不比當時的以色列人強到那裡。我們跟隨神的道路不也是刻變時換嗎?我們需要常常讀聖經,溫習神在聖經中的教訓,明白祂的旨意。

禱告:
猶太人悖逆的靈。神藉著先知的神蹟奇事都不能折服他們。最後竟把耶穌釘死在十字架上。主啊!搜尋我裡面,若有類似悖逆的靈,求你為我除掉它們。阿們。

11-14-2014 晨更(徒7:1-19)

他就離開迦勒底人之地,住在哈蘭。他父親死了以後,神使他從那裡搬到你們現在所住之地。在這地方,神並沒有給他產業,連立足之地也沒有給他;但應許要將這地賜給他和他的後裔為業;那時他還沒有兒子。(徒7:4,5)

默想:
司提反述說以色列歷史,以歷史為鏡,想「喚醒」憤怒的猶太人敬畏神的心。

回應:
唐太宗李世民的話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司提反述說亞伯拉罕蒙召出吾珥進入迦南應許之地。亞伯拉罕完全順服、完全信靠神。這成為他蒙福的根基。

亞伯拉罕他相信神的應許。當神應許要將迦南地賜給他和他的後裔為業的時候,那時他在迦南地沒有「立足之地」、那時他也沒有「兒子」。
如果亞伯拉罕看環境,他不可能信,因為那時他什麼都沒有。他有的只是「神的應許」。但是,他「選擇」用信心來領受神的應許一點不疑惑。

希伯來書第11章說:「亞伯拉罕是存著信心死的,並沒有得著所應許的;卻從遠處望見,且歡喜迎接。」

神對相信祂的人都有相同的應許,就是我們都有永生的盼望,在基督台前我們都要得獎賞。我們信麼?

禱告:
主啊!亞伯拉罕所有的只是「你的應許」。但是他完全相信一點也不疑惑。求你賜我一顆「完全信靠你」的心。因為這是蒙恩、蒙福的路。阿們。

11-13-2014 晨更(徒6:1-15)

那時,門徒增多,有說希臘話的猶太人向希伯來人發怨言,因為在天天的供給上忽略了他們的寡婦。(徒6:1)

默想:
教會的人數增多時,危機也就出現。危機的處理就變的很重要。初代教會是怎樣處理一些危機的呢?

回應:
怨言發生後,信徒們看重對此事負責的弟兄們的意見,信徒們並沒有問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也沒有百般的責難他們!
為此事件負責的十二使徒建議說:「我們撇下神的道去管理飯食,原是不合宜的。所以弟兄們,當從你們中間選出七個有好名聲、被聖靈充滿、智慧充足的人,我們就派他們管理這事。」
對發怨言的群體,信徒們不是打壓或驅散。而是接納和挽回。
當十二使徒正面的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時,信徒們都同心合意的支持。
為了見證身體裡的彼此順服,彼此相愛,彼此合一,初代信徒們放下自己的看法和意見。全力支持「教會」的決定。這是我們的榜樣。

禱告:
主啊!時常提醒我,在教會的大家庭中,我不要成為教會合一的攔阻。我要尊重你是教會的元首。阿們。